煤炭市场行情或将窄幅波动
同时,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演出票务运行、票源流向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演出票务监管服务平台,实时监测演出票源及流向,推动票仓公开透明,促进演出票务公平交易。
张建平表示,万亿之城是引领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低碳绿色发展、高水平开放发展,以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城市队伍。紧随其后的,唐山、徐州、大连、温州等一批腰部城市已成为万亿之城的后备军。
当然,发展中的挑战也不应回避。鉴于各地2023年的GDP情况尚未完全公布,暂且将这26城2022年的GDP相加,可得到约47.9万亿元的GDP总量。万亿之城进位战回顾我国万亿之城的发展脉络,2006年上海GDP率先超过万亿元,开启城市经济规模万亿时代,如今又向国内首个GDP5万亿元之城发起冲击。间隔一年后,常州、烟台成为了2023年的最新面孔。这26座万亿之城无疑是中国的核心城市群体。
2021年,外贸大市东莞入围抢占身位。这26座万亿之城,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此,完善网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成为银行开展适老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关口。
为了给老年人打造视、听、触多感交互的最佳体验,各大银行遵循简洁、易用、稳定、智能原则,持续探索线上适老化改造措施。专家表示,金融机构要深入了解老年人不同的投资偏好,提供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普惠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11月末,中信银行养老账本累计用户已近300万户。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银发经济的规模和占比将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需要围绕老年人金融服务、银发经济产业发展等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金融服务,以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
相反,有的老年人为了能给后代多留一些财产,可能就希望进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近日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也提出,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尽管金融机构对老年群体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但当前市面上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仍相对较少,现有产品也大多是根据传统信贷模式开发出来的,并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听说现在好多手机银行都有大字版了,但我也不知道在哪儿切换模式,折腾半天还不如来趟银行方便。这个呼叫器真的太方便了,自打我上岁数之后就有点耳背了,以前在银行办理业务经常会因为听不清叫号而过号。
现在有了这个呼叫器,我就知道该我办业务了,再也不用担心过号了。作为首批上线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中信银行聚焦客户全生命周期养老规划需求,在手机银行APP中创新推出幸福+养老账本服务,为个人客户提供全资产展示、全功能服务、全产品推荐的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老年数字鸿沟凸显我这记性本来就不太好,现在的手机银行又要登录密码,又要支付密码,有时候一个密码我都得试好几次才能输对。完善适老设施改造相较于线上服务,大部分老年人还是更依赖传统的柜面人工服务。
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据不完全统计,银行业设置无障碍坡道的网点超过10万个,设置呼叫按钮的网点超过8万个,安放爱心座椅的网点超过10万个,设立爱心窗口的网点近9万个,配备助盲卡的网点近5万个。
简化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步骤,让老年人在使用线上服务时能够更快速地完成操作。比如,有的老年人认为养老理财或投资最重要的目标是确保本金安全,那么为了保本,就需要对抗风险的对冲产品。
养老金融已经成为银行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原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提到,各银行保险机构要保留和改进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包括优化网点布局、保留和改进人工服务、完善柜面服务、尊重老年人使用习惯、完善应急保障措施。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亿人。为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时所面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适应老年人需求。刘峰表示,在此基础上,部分银行着手打造敬老服务特色网点,在软硬件设施、服务方式、人文关怀等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丰富服务内涵,着力形成敬老服务特色,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温馨的服务。记者在中国建设银行北京丰台支行调研时注意到,为了方便视力或听力有障碍的老人办理业务,银行为其准备了振动式呼叫器,并且在大厅醒目位置设置了加大字号的显示屏、大按键大字体电话等一系列无障碍设施。
并且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金融服务,围绕提高老年人金融常识、提高老年人对金融诈骗的识别能力等,开展金融知识宣传进社区等活动。近年来,各个银行积极推动网点服务适老化改造。
专家表示,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围绕老年群体需要,全面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在发展银发经济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前《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支付、储蓄、理财、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
除了对金融产品开展适老化改造、围绕多层次养老保险提供金融服务外,各个银行还创新了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银行卡等支付结算产品,通过与老年人常用的医疗机构等合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近年来,银行业持续发力养老金融服务,成立养老金部门、发行多种养老类功能型金融产品、出台专项信贷政策、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等。
据国家卫健委测算,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另一方面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投资综合效益。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地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2024年将重点抓好4方面工作:一是不断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国新办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进行解读。四是积极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政策文件评估机制,开展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二是抓基层创新,引导地方大力探索更多原创性举措。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从保障能源稳定生产供应、做好低温雨雪灾害等情况应对准备、确保民生用能需求3方面做好能源保供各项工作,压实各地区民生用能保障主体责任,重点关注农村煤改气煤改电等保供薄弱环节,对个案问题、苗头性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果断措施妥善解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冬季用能高峰时段。二是狠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扩内需仍然是2024年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对于如何激发消费和投资增长潜力,袁达表示,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方面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要下大力气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
三是抓制度建设,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2024年将从健全完善评估机制、全面稳慎评估政策效应、强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等方面,高质量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在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基础上,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三是持续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渠道。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表示,2023年12月中下旬全国最高日用电负荷达到13.45亿千瓦的历史新高,天然气用量连续8日创历史新高,煤电油气运仍实现总体运行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得到有效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中国经济呈现出稳进好三大特征,2024年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对于2024年发展改革工作,刘苏社用5个更加概括:更加注重扩大有效需求,更加注重依靠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提高宏观政策成效。